第一百一十章 红封夫人(1 / 2)

护国公府为开国四国公之首,手握兵权,却难得地历代均忠君爱国,也是开国至今唯一传承到上百年依然处于权力中心的世家。因此,即使这一代的徐明明是个纨绔,也一点不妨碍刘贵妃对他的看重。对刘贵妃来说,徐明明的身份长相足以匹配昌平公主,护国公也会成为十二皇子的助力,而且,有皇家的依靠,徐明明再纨绔,也不敢对不起昌平。

皇帝欣然同意,旁人不知,他可知道徐明明并不是表面上的纨绔子弟,他早就成了太子的幕僚,暗中为太子办事,人品才学不输秋墨语,女儿嫁这样的男子,不亏。最主要的是,徐明明与太子情同兄弟,未来太子登基为帝,看在徐明明份上,也看在昌平与十二皇子一母同胞的份上,愿意放过刘贵妃与皇后的龃龉,给十二皇子一条生路。

此时,已入仲冬,皇帝下旨,腊月二十是黄道吉日,昌平公主与徐明明完婚。

昌平公主怎愿意嫁徐明明?那是个混迹秦楼楚馆,对女人来者不拒,甚至男女不忌的浑人。可这次皇帝打定了主意,连刘贵妃都在劝她不听之后,强硬地将她关在公主殿,只等大婚到来。

这场婚事之中,牵扯到的其他人,同样没一个开心。

都说妻贤夫祸少,护国公府不愿迎进一个尊贵而刁蛮的媳妇,而且,徐明明离京之后便没了音讯,腊月二十的大喜之日,他们还要担心没有新郎迎亲。

这场婚事也打乱了太子的布局。他不担心徐明明会因为姻亲的缘故改投刘贵妃一党,只担心以后行事不再便利。

京城之中,还有许多看似与这场婚事无关,却伤心痛苦的人们,无一例外,在那场公主与原配争夫的戏码中,他们买了公主获胜,谁能料到事情会如此翻转,公主不得不退出。

这桩婚事,笑得最大声的就数商琴了。一赔五十呀,她就等着腊月二十大婚之后,拿着票据到金银坊兑银子。五十万两,想想都开心。

江南官场的贪渎案,在太子回京之后,一直秘密进行,参与的都是太子与皇帝信得过的心腹忠臣,而在时序进入腊月之时,这件弊案终于放到了明面上。

其实,这件案子的核心人物早就已经有了预感,不过是太子等人防的太紧,事先一点风声都不漏,再则他们从杭城回京已经月余,也只是逮捕了与海龙帮勾结的几个官员,令这些人心里又有了侥幸,认为自己并没有浮出水面。

牵涉进这件案子的,不乏朝中耕耘多年的老臣,以吏部与御史台居多。这些人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确也不敢多过分,就是收收江南送来的奉承银子,在三年一次的政绩考核中,对他们多有包庇。

这才真叫是赔了夫人又折兵,根据太子等人查到的秘密账册,这些人非但没了官位,还得将收受的银钱全部吐出。皇帝看在许多人确实为过尽忠职守多年,不曾抄家灭族,但京城,他们也呆不下去。在即将过年的欢腾气氛中,他们携家带眷,垂头丧气地出京回老家。

江南同样如此,几个首恶,包括杭城前任张太守被抄家流放,另一些人,助纣为虐的或入狱、或丢官,贬官都属于是幸运的。

如此一来,从江南地方上,到京中六部,空出不少位置,许多人的心思,便活络了起来。

有位置的想更进一步,等位置的想坐上去。

趁着年节将至,这本就是收礼送礼联络感情的时候,一封封帖子如雪片般飞入秋府,有问候送礼的,有邀约赴宴的,也有要登门拜访的。那些对秋墨语的嘲讽、对商琴的不屑全都丢到了脑后,一个个仿佛同她是结交多年的好友。

他们看重的,是秋墨语又立下大功,是他在皇帝和太子面前能说上话,是寄望于他能说几句自己的好话。

秋墨语每日到衙中点卯上工,商琴则本身这次回京后就少以参加宴会,如今这些都带着小心思的宴会或拜访,她不客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