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面圣(求收藏、求推荐)(1 / 2)

天启六年五月二十日辰时

孙承宗从澄清坊天启皇帝陛下御赐的府邸中出来,跟随着太监方正化往皇城走去。昨日方正化来府邸,告知孙承宗今日天启陛下让他觐见。

澄清坊离皇城很近,出来就是东安门,再过东华门就进了紫禁城。当孙承宗到了乾清宫门口,发现天启皇帝居然在门口等着。吓得他连忙上去跪下行礼“皇上,您这样折煞老臣了。”

天启一步上前,还没等孙承宗跪下就搀扶住他的手“恺阳先生,赶紧免礼。朕今日终于将先生等来了,先生快随朕进去坐吧。”说完就要搀扶着他的手往乾清宫内走去。

孙承宗如何能让皇上搀着自己,慌忙将手抽出,俯身说“老臣不敢,皇上请。”

天启也知道孙承宗不会让自己搀着他进殿,所以等孙承宗将手抽出后,对着孙承宗一拱手,先进了殿去。

到了殿中坐下,让小太监给孙承宗赐座。等孙承宗坐定之后,双眼看着孙承宗,才再次开口“朕去岁受奸佞蒙蔽,让恺阳先生致士归家,朕着实不对。今日召恺阳先生入宫,乃是想诚请先生能出任首辅,助朕打理朝政,让大明四海承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孙承宗连忙拱手“皇上天资聪慧,大明江山自当政通人和、国泰民安,老臣今日受召还京,自是要为陛下尽老臣绵薄之力。”

天启微笑道“恺阳先生不亏是朕的座师,能听到恺阳先生这句话,朕就放心了。恺阳先生,您看魏党此案,您与九卿该如何讯狱?”

孙承宗沉吟了一会,习惯性的撸了几下胡须“老臣以为,每凡断案自该当人证物证齐全。若魏阉真乃十恶不赦,那自该严刑峻法。”

天启点了点头“老师说的没错。魏阉在内廷及锦衣卫党羽,朕都已下了诏狱,家中的文书书信也已抄没。而在朝中的那些,朕也将这些人圈禁于家中。这次老师入京受内阁首辅之职,自当以老师为首,审理此案。”

孙承宗点了点头“请陛下稍后将这些文书书信交于老臣,老臣看过之后,自当汇集九卿,择日开审此案。”

“那此事就拜托老师了,此等恶贼百死不足惜。”

天启顿了一顿“还有一事朕想请教老师,老师对现在辽东局势如何看。”

孙承宗虽然之前一直赋闲在家,但他在辽东门人无数。袁崇焕、孙元化、茅元仪等经常写信托人带给他,书信的内容除了向老督师问安,也会和老督师讨论辽东局势,所以孙承宗对目前的辽东局势还是相当清楚。

孙承宗对高第把山海关以外的城池全部放弃,辽民全部迁入内地的政策是强烈反对的。听到皇上问自己对辽东局势的看法,马上接口说“陛下,老臣以为此次宁远大捷,建虏损兵折将。正是收复锦州、大凌河等地最佳时期。收复之后,修固城池,一步步推进到辽东。我大明关宁军,野战或许弱于建虏,但守城战可倚红夷大炮及高墙深壕,建虏原本攻城就是弱处,是决计无法攻下锦州和大凌河的。”

天启并没有马上说出自己的看法,而是跟自己老师算起了账“去年朝廷岁入总计一千五百余万两,其中分给辽东支做军饷的有六百余万两,仅山海关一地,军饷就花费了四百万两。宁远及周边屯堡当初筑城总计花费四十余万两,锦州耗费更多。即便不筑城,每年九边的军饷就需九百余万两,朝廷屡屡拖欠,致使士兵闹饷之事此起披伏。老师这两年在家中应该也能听到各地旱灾、蝗灾、水灾不断,而这几十年来天气是越来越冷,即便没有碰上天灾,京畿附近一亩产量不过两三石,一石小麦不过一两二钱,但现在每亩税赋已达三钱五分。土地大都在官绅手中,佃农为地主种植,咱们就当这地主是个大善人,收获后与佃农平分所得,佃农每亩所得不过一石。耕种田地,一个壮劳力也不过能耕作个二十来亩,每年所获不过二十石,如果第二年遇上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