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八八章 无为即有为(1 / 2)

等到戚腮带着薄昭走远了时,吕雉才长叹一口,

“当年随先帝征战的老人中,像陈平你这样还存于世的越来越少了。

那些个刀兵连天的岁月,哀家,你,都是品尝过其中的艰辛滋味的。

到如今,再不用受那烽火连天之苦,却发现天下就像一碗搅浑了的泥巴水,一静下来,什么问题都露出来了,比搅和的时候还难打理。

当初戚夫人只看见大汉江山如她身上穿着的绫罗一般壮丽秀美,她哪里知道从得江山到守江山的不易,和她那一身的歌舞是完全不同的。

她和她的那好儿子,去的也不冤。”

陈平看了上首的两人,刘盈的脸色僵了一下,吕雉好像没有察觉当初刘盈的小动作似的。

刘盈有些尴尬,问陈平,“爱卿觉得这事该如何处理为好?”

陈平回道,“这事的最麻烦之处在于不能公开拿到朝堂上去讨论。

臣心忧那天把东海王府马厩之事拿到同僚跟前处理好像不太妥当。可事已至此,只能向前看。

都说一人智短,多人计长。

臣想起还有一人,可以去请教的。”

吕雉说道,“哀家跟你想的是同一个人。哀家让宫中备好礼物,明日一早,你就代陛下和哀家去探望他这位故人。”

*

再次见到张良,陈平觉得自己比他老了十岁不止,心下很是羡慕他能隐逸田园。

张良对于朝中的局势,只用了“火中取栗”四个字来评说。

汉代时还没有这个词出现,这个词的意思和现代的有什么区别,陈平也不得而知,反正不是什么好话。

陈平此行除了带来刘盈的问候,更重要的还是关于关于匈奴间者的对策问题。

张良却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,

“在秦人之前,列国纷呈,又有谁会料到最后那么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后会成为一个大帝国?而我大汉又延续了这一个神话?

同样地,匈奴虽然现在和大汉的冲突似乎不可调和,但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匈奴人不会是我大汉的子民呢?”

张良说到这一步,陈平也是无语,他一把抓过张良的耙,问道,

“糟老头子,人忒坏。明知道这次我是带着朝廷的使命来的,还说这种风凉话干什么?

将来的事将来再说,眼目下是匈奴的眼睛已经睁到了我大汉的皇宫里。

再说了,即使将来会成一家人,可是匈奴被大汉吞并了和另外一种情形,它能是一回事吗?

你,我,还有我们的子子孙孙,那境遇能一样吗?”

张良听到这,便不再插科打诨,他很严肃地反问道,

“当年先帝大行之时,连他都只能对现在的皇太后说以后的事不是他能预料到的,子孙自有子孙福,让后人自己去处理。

你我的能力,又岂会在先帝之上?

很多事情,你并不是不想去做,而是懒得做。你现在在我这,想要拿到的不就是应付宫里的主意吗?

我可以给你。但是你拿什么来保证你的悟性就一定在先帝之上。从别处拿来的终究不是自己的,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,到时候做起事来太过缚手缚脚,还不如自己想一个呢。

你呀,迟早是要自己担很多事的,要迎难而上才行!”

张良说到这,陈平知道自己没有皇太后娘家兄弟吕泽的本事,终究还是拧不过张良,只得满怀心事地离开了东陵。

当吕雉再次问起此事时,陈平已想出了办法,原话告知之余,对答道,

“臣一直在想,朝廷作为处在正大光明里的一方,和那些隐在阴暗角落里的谍者相对,无疑是一方盯着多方。

对于朝廷来说,始终是一项不省心的重担。

臣在想,是不是干脆把这